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1908.

學名:Bufo bankorensis

英文名:Bankoro Toad;Taiwan Toad

俗別名:臺灣蟾蜍、(癩)蝦蟆

發現及命名緣由:最早是由美籍動物學者巴伯(T. Barbour)於1908年根據來自臺灣中部(Bankoro,Central Taiwan)的標本而命名,而種名即來自此地名的拉丁化,而中文名亦由學名的音譯而得。

外型特徵:體型粗壯,雌蛙體長最大約可達11公分,雄蛙體型明顯較雌蛙小,表皮粗糙且間雜許多顆粒狀的腺性突起,耳後腺極大,眼鼻間不具稜起的眶線,鼓膜通常不明顯,體色一般以灰褐色為主,但不同個體間體色差異很大,包括褐色、灰褐色,紅褐色和黃褐色都有可能見到。

生態習性:跳躍能力較一般蛙類為差,移動時常是以爬行搭配短跳前進,非生殖季時,常喜歡在山區林道或路邊等地方覓食,只有到生殖季時才會聚集到溪流或靜水域邊,低海拔族群的繁殖季以冬天為主,雄蛙不會發出求偶叫聲,但被錯抱或敵人抓住時則可能會發出釋放叫聲,低沈的連續單音「嘟-嘟-嘟-嘟---」。

地理分布: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山區,由海拔100公尺左右到海拔3000公尺以上都有機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