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紋石龍子 Eumeces elegans Boulenger, 1887

 

學名:Eumeces elegans

英文俗名:Elegant Five-lined Skink、Five-striped blue tailed skink、Elegant skink

俗別名:藍尾石龍子

發現及命名緣由:本種最早是由英國學者布蘭吉先生(George A. Boulenger)整理英國自然史博物館(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中標本,將採集自中國大陸上海(Shanghai)、寧波(Ningpo)、臺灣本島(Formosa)、九江山(Jiujiang Mountain)之標本比對,依外型特徵於1887年發表為新種;至於其種名中”elegans”則為優雅美麗之意,可能是指本種幼蜥身上所具有的漂亮斑紋。

形態特徵:軀幹長最大約達9公分,尾長約為軀幹長之1.5倍左右,後腿內側近股部有一鱗片較大且排列不規則的區域,幼體具鮮艷的藍色尾巴,體背部以黑色為底,並具五條金色的縱紋延伸至尾巴基部附近;稍大後其背部底色則轉為褐色或灰褐色,背部金線及藍色尾巴亦漸不明顯,甚至於完全消失(雄體),雌體之幼性特徵(金線及藍尾)保留較久,另外成體頭及身體兩側並常帶有紅色斑,成體腹面為白色,幼體則尾巴腹面帶有淡藍色;而產於澎湖地區及金門馬祖的個體,體色上明顯較本島所產之個體為淡。

辨識重點:股部有一鱗片較大且排列不規則的區域,幼體背部有五條金線及藍色的尾巴。

生態習性:日行性,卵生,有一窩產8顆卵的記錄,會以昆蟲或蜘蛛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雌體有護幼之行為,喜於墾地或較空曠的草生地活動,遇危險時會往草叢縫隙或土中鑽,尾巴極易自割,夜間會在石頭下或水泥縫隙等地方休息。

地理分布:為臺灣產石龍子屬蜥蜴中,分佈最廣且數量最多的種類;全島由低海拔至 2500公尺左右的山區都有,而離島的澎湖群島、金門地區、馬祖列島及龜山島亦皆有記錄,此外中國大陸東南部(往西到雲南,往北經四川到河南)及日本的琉球群島南部(Senkaku group)亦有記錄。

註:陳兼善先生於臺灣脊椎動物誌上所列之巴氏石龍子( Eumeces barbouri ),及早期一些學者所列之琉球藍尾石龍子( Eumeces marginatus ),據日本京都大學疋田努教授(T. Hikida)的研究,於1989年發表報告,指稱此二種於臺灣,皆為麗紋石龍子之誤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