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蛇 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 1902.

學名:Boiga kraepelini

英文名:Kraepelin’s Cat Snake

俗別名:絞花林蛇;爛葛藤(湖南);科列普林氏貓眼蛇

發現及命名緣由:本種最早是由瓦伯格博士(Dr.Warburg)於基隆採得,爾後由著名的美籍兩棲及爬行動物學者史丹吉(L. Stejneger)於1902年發表為一新種,而學名的由來則是紀念曾任德國漢堡歷史博物館長的科列普林教授(K. Kraepelin),將其姓氏拉丁化而得。

外型特徵:頸細且頭頸區分相當明顯,故頭部顯得特別大,瞳孔在光線照射下呈直立橢圓形,由於身體略呈側扁且背脊明顯高突,故身體通常看起來較其他蛇類乾癟,體色可大致分成黃褐色與灰色兩種類型,雖然兩種色型其身上都具有由頸部起延續散布至尾巴末端的深色斑塊,但此斑塊於灰色型個體上會比較明顯,眼後方及上方各具一條深色縱行線斑(此線斑於灰色型個體上亦較為明顯),全長最大約可達1.5公尺,尾巴細長且纏繞性佳,尾長可達全長的1/4以上,鱗列數21-21-17。

生態習性:夜行性為主,善於爬樹,偶而亦會到地面上活動,一般受驚擾時攻擊性強,具微毒性之後溝牙,喜以鳥類及樹棲型蜥蜴為食。 

地理分佈:臺灣全島低海拔廣泛分布,除臺灣外亦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北緯30度以南及東經102度以東的省分,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及四川都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