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盲蛇 Ramphotyphlops braminus ( Daudin, 1803 )

學名:Ramphotyphlops braminus

英文名:Braminy Blind Snake;Flowerpot Snake

俗別名:盲蛇;蚯蚓蛇;花盆蛇;鐵絲蛇;鐵線蛇;地鱔;牛鼻鑽(閩南語)

發現及命名緣由:最早由法國兩棲及爬行動物學者道丁(F. M. Daudin)根據採自印度(Vizagapatam)的標本命名而得,種名中”bram-”即是指”Brahma”,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梵天),”-inus”意為「屬於」之拉丁字尾;合起來即指屬於印度的意思,應是由本種最早於此地發現而得。

外型特徵:全長通常介於10-15公分之間,即使最大亦不超過20公分,體背通常為褐色,有時會稍微偏紅或偏黑,腹面則體色較淡,頭頸無明顯區分,眼退化成隱於鱗片下之感光眼點,腹鱗形狀與背鱗類似,亦呈多行排列狀,環體周身僅具20行鱗片,尾短且末端驟縮成角質化之尖刺狀,尾長略小於體寬。

生態習性:孤雌生殖,卵生,穴居,常藏匿於石頭或其他覆蓋物下,受光照時有明顯的躲避行為,會以小型昆蟲(如:螞蟻或白蟻)的卵、蛹或幼蟲為食,受到驚擾時,常會用其尖刺狀的尾部刺敵人。

地理分佈:臺灣全島低海拔廣布,離島的蘭嶼、綠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和東沙島都有記錄,一般認為本種原本僅產於亞洲,後因人為傳播現今則廣布於亞、澳、非及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